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6—2020年长江沿线雾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王孝慈, 王继竹, 孟英杰, 李双君
干旱气象    2023, 41 (5): 734-74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5-0734
摘要140)   HTML15)    PDF(pc) (15211KB)(478)    收藏

为了加强对长江干线通航气象条件低能见度影响事件的了解,提高航道影响天气预报水平,利用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再分析资料(ERA5),对长江沿线51站2016—2020年的雾日时空分布特征、雾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多数长江沿线站点雾高发于11月至次年1月,其中川渝一带雾常年高发,鄂皖平原地区雾春季多发。浓雾和大雾多出现在半夜和清晨,且强浓雾通常在雾发生2 h后出现。(2)冬季,长江沿线雾集中出现在四川航段(宜宾—重庆)、重庆西南部及中部航段(重庆—万州),其次是安徽航段(安庆—和县)和江苏航段(丹徒—太仓)。(3)雾出现时,10 min平均风速通常在0~3 m·s-1,少数地方超过4 m·s-1;以偏北风为主,其次为偏东风和偏西风。(4)沿江山区雨雾占比大,浓雾频次较高,与降水呈现出较好相关性;平原地区清晨辐射雾占比较大,浓雾发生通常与降水无直接关系;东部平原地区雨雾占比基本与山区相同,但各站点波动较小。(5)出现强浓雾天气时,近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4类:低压后部型、低压槽型、弱高压型和高压底部型。其中,弱高压型是高发天气型,其次是低压槽型,低压后部型和高压底部型较为罕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王孝慈, 李双君, 孟英杰
干旱气象    2021, 39 (06): 921-92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6-0921
摘要463)   HTML15)    PDF(pc) (6545KB)(1975)    收藏

利用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735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雨情信息对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的区域性特征、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高层主要受加强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高空低槽东移带来的梅雨锋影响,中低层主要影响系统是切变线、低涡、台风倒槽,边界层有一半的降水过程发生在暖区或受静止锋影响;(2)影响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分为纬向环流型、两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之间型、经向型和偏东气流型;(3)长江流域降水差异同副高脊线位置和夏季风北推进程以及短时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相关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9年6—7月两湖流域雨情异常成因分析
王孝慈, 李双君, 孟英杰
干旱气象    2020, 38 (6): 937-946.  
摘要279)      PDF(pc) (3841KB)(1449)    收藏
运用水库汛情资料和民政厅灾情数据,分析2019年6—7月湘赣地区灾情、汛情特征。基于长江流域国家气象观测站雨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游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SWAN拼图产品,分析2019年梅雨期两湖流域雨情异常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高层南压高压和西风急流季节性北跳提前,中层副热带高压北跳提前,2次短暂的北跳中伴有长时间的南落,低层夏季风提前北推至25°N,高、低层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导致2019年6—7月雨带稳定维持在湘赣地区。同时从低层到高层源自华南地区持续的水汽输送带,为两湖流域的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2)2019年6—7月梅雨锋稳定维持在湘赣中游,其间两湖流域爆发了5次强降水过程,高温、高湿、高能的环境诱使大范围稳定降水带中多伴随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短时强降水等对流活动频发,进一步增大了分区面雨量,月累计面雨量创历史新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春季两次东移型西南涡云系的发展演变特征
韦惠红,牛奔,刘希文,李双君,车钦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3-0456